生活理念求得平衡
摘自耕云先生的《幸福之道》
例如有些人过于重视营养,选择最营养的东西吃,结果弄得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血压高”,甚至于血管硬化、心脏病等等,这都因为背离中道而失去平衡。
有些人过于省吃俭用,也不正确。我有个同事,他的夫人很贤慧、很节省,先生上班有时候很忙,不能回来吃饭,他的夫人买了五个馒头准备两个人吃的,先生两天没有回去,馒头都发霉了,她还是照吃,结果不幸死于胃癌。
还有一位老战友,他没有结婚,也不照顾身体,只是拼命地存钱,最后营养不良,四十多岁就死掉了。
在我们的生活中,不单是吃东西要保持均衡,还包括不偏重“唯心”,也不偏重“唯物”;不偏重“内在”,也不偏重“外在”;不偏重于“靠人”,也不偏于“独立”。有人说:“我凡事都不求人,什么事都靠自己”,那你没有开纺织厂,你总要穿衣服吧?你没有种田,你还不是要吃饭!所以说,人要“各尽所能,各取所需”──我们能贡献什么,就贡献什么;我们需要什么而自己办不到的,就请求别人支援,这才是平衡之道,也就是生活理念的中道。
有些人注重内在的修养,不着重外在的小节,例如三十年前的嬉皮,现在都消声匿迹了,因为他不合乎中道,生存不下去,就只好自生自灭了。这些人之所以会被淘汰,是因为他们太强调内在,反价值、反传统,结果妨碍了别人。他们一进饭店,别的客人就不进去了;他要想住旅馆,旅馆也不收容,因为他身上的味道太难闻;久而久之,被社会所摒弃,也就自然消失了。
中国也不是说没有这种嬉皮禅,说句很罪过的话,济公活佛就有点嬉皮的味道,裤裆破了,也不缝一缝。有一天皇太后听说济公是活佛,就去问他:“我下辈子是男人还是女人?”济公也不答话,就在她面前表演翻觔斗,旁边的武士大惊失色,要把他斩首示众,皇太后却说:“不要抓他,给他金子,他明明告诉我下辈子是男的嘛!”当然,济公是圣人,虽然他违反了淑世主义,但他当时的做法也不能算错,因为那个时候正流行石霜禅,不说法、不念经、不参禅,只管打坐,于是有人讽刺它是“枯木桩”,太呆板了。所以济公就来点生动活泼的给大家看看,说明这也是修行,他是来矫正当时已显得僵化了的禅林。
寒山、拾得两位大师,虽然也不拘小节,但是他们在深山修行,不干扰别人,又是另一种典型。
如今我们活在社会上,就必须要内外兼顾,一方面自己修行,一方面也要做到淑世主义,要和光同尘,这样才是符合中道的生活理念。